講座紀錄》
The Ongoing Progress of Formula Student
A continuous journey of engineering challenges, learning, and innovation從日本產業實戰到賽事評審-中西先生30年電池經驗談 FSAE 與車輛設計趨勢

主 持 人|張 博 翔 學 長
演 講 者|中 西 立 明 先 生
日 期|2025/05/24
編 輯|丁 肇 彤
中西先生自2017年加入學生方程式(JSAE)EV 車檢委員會成員至今,持續協助日本學生賽事的技術標準推進,曾榮獲2024年 JSAE Fellow Engineer Award 殊榮。
他擁有超過 30 年的電動車電池開發經驗,早年即參與全球首款量產油電車 Toyota Prius 的電池系統與 ECU 開發,並長期在 Toyota Battery 擔任資深技術主管,負責電池包設計等核心任務。
中西先生活躍於車輛動力學領域,也在今年的技術展演賽當中來到現場,透過他個人三十餘年的經驗,和車隊同學們分享他在產業界的第一手經驗,以及在賽事現場的洞察。

Why Did Formula SAE Start in Japan
為什麼日本要舉辦 Formula SAE?
——當比賽不只是比賽,而是社會問題的解方
你可能以為 Formula SAE 只是個酷炫的賽車比賽,實際上,它誕生的背後有著日本社會的深層問題。
在少子化與高齡化壓力下,日本正面臨工程人才不足、技術斷層的危機。許多大學生雖然理論知識很強,卻缺乏實際操作的經驗,尤其是在汽車技術領域——學生想碰車,卻根本沒機會。
於是,Formula SAE 出現了。這個比賽不只是為了比快,而是創造一個真實的學習環境,讓學生從設計、製造、專案管理到簡報發表,親身經歷從無到有的開發過程。
透過產、官、學合作,日本希望藉由這場比賽培養具備實戰能力的工程師,自2003年至今,已經有逾三萬名學生參與日本賽事,其中也有相當多的參賽同學在畢業後投入車輛產業,可見 FSAE 在人才培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
Exploring Student Formula in East Asia
從中國、日本到台灣:學生方程式賽事的多元面貌
Comparison of China, Japan, and Taiwan Teams
近年的日本賽事中,也有越來越多的國際隊伍參賽,中西先生在比賽中看到了東亞學生的多樣性。
比較東亞的幾大方程式賽事,中國賽的賽事、隊伍規模都相對大,強調車輛的性能及技術的創新,他們也很積極的尋求與產業間的結盟合作;日本的隊伍則是重視精密程度,在設計、成本與簡報三個項目之間有著平衡的投入,並且和學術界有強大的連結,相較於自由發展的方式,日本隊伍有嚴謹的團隊架構與規劃,更注重事前規劃與謹慎地完成每個環節,展現出「細水長流」的工程精神。
而在台灣隊伍身上,中西先生則看到了螞蟻雄兵的精神。雖然相較於其他國家團隊的規模較小,資源也比較有限,但仍然展現了對於學習以及創新的強大動力,並且十分積極的參與國際賽事與交流。

What Taiwan Teams Need to Grow?
台灣車隊的成長關鍵
台灣的學生車隊仍在發展階段,中西先生也對台灣隊伍需要成長與學習的地方,提出了針對四個資源面向的建議:
-
Man 人才-培養具備實力的學生,確保車隊能持續傳承與參與比賽
-
建立穩定且具永續性的車隊架構,透過導師(Mentor)制度,將經驗有效傳承給下一屆成員
-
系統性地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,著重於工程設計與驗證(Validation)等技能的養成
-
透過實作強化 hands-on 能力與專案執行力
-
-
Machine 製造
-
強化車隊在製造與測試設備上的資源支援
-
測試是關鍵!提早驗證、避免返工,能有效提升整體車輛可靠度與開發效率
-
-
Money 財務
-
確保穩定的贊助來源,並提升預算控制能力:
-
強化產學合作,建立長期支持關係
-
積極尋找優質的關鍵零組件
-
-
Information 資訊
-
掌握國際車隊資訊與技術趨勢
-
積極參與國際活動、研討會與參訪交流
-
向世界頂尖車隊學習,以取得最佳實務經驗!
-
“If you need action, you first need to define who you are.”
一個團隊的『最佳策略』取決於團隊的規模、技術、階段和目標。
中西先生希望大家謹記,任何的方法都不是萬能的,舉例來說,想要贏的車隊、和想要做出第一台車的車隊,在資源分配與策略設計上勢必會截然不同。
因此,在制定任何發展策略之前,最關鍵的一步是:清楚認識車隊目前所處的位置,並明確定義團隊的目標,才能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,穩健地向前邁進。
針對以上幾個資源的培養,中西先生也提出實作上的建議。
一、Foster engineering skills Systematically
建立系統性的工程技能與團隊架構
-
Define roles clearly! 清楚定義團隊職責 在一開始就清楚定義每個團隊成員的職責,建立系統化的組織架構
-
隊伍資料庫的建立 Databank Building
-
中西先生舉了中國車隊的例子,車隊開發自己的共享 databank,在手機上就可以隨時取得並共享所有資訊。
-
-
技術文檔的建立的重要性 Technical Documentation
-
透過將技術文字化的過程,能讓成員對技術有更透徹的了解,也可以將這些文檔留存下來,以供未來的團隊參考與學習。
-
二、Testing before installing in the vehicle
為什麼你應該先測試再安裝?
中西先生分享了電動車 GLV(低壓系統)設計時的案例--
之前有一個車隊遇到了一個非常危險的狀況:系統已經關機的狀態下,馬達卻突然開始高速旋轉。這個意外並非來自硬體故障,而是一個沒有被注意到的系統性錯誤。
整起事件的關鍵在於馬達控制器(Inverter)跟車輛控制器(Vihicle Control Unit)的CAN 通訊關閉的時機不同步。具體來說,這輛車所使用的馬達控制器是為汽車應用設計的,內建大容量電容,能在短時間內持續供電,以因應瞬間電壓掉落。然而如果在關機過程中,車輛控制器卻被先行關閉,導致未清除的 CAN 訊號仍被傳送至馬達控制器,錯誤地啟動了馬達,最後造成無法控制的旋轉情況。
更令人警惕的是,這支車隊在車檢前並未檢查到這個情境。後來也發現,車輛控制器本身也存在一個軟體 bug:當特定連接器被拔除時,系統誤判為「全油門」(Full Throttle)狀態,導致馬達瞬間以極高轉速啟動。
這起事件不只是技術上的錯誤,更是一個車隊都應該要警惕的事情——在進行整車測試前,務必針對每一個可能的情境進行測試驗證。否則,哪怕只是感覺無關緊要的差異,也可能導致難以預測、甚至危險的結果。
Why is EV System Design Difficult ?
電動車系統設計的挑戰
🔧從零開始打造整合系統的挑戰
中西先生也提到電動車系統設計其實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,在設計電動車(EV)時,工程師面對的不僅僅是各個零件的選擇,而是要從頭建立一個完整的整合系統。這與油車(ICV)的設計方式有本質上的不同。
🔧EV 系統與傳統 ICV 系統的差異
🔧電動車系統設計困難的關鍵
在電動車的開發過程中,GLV(低壓系統)與 TS(高壓系統) 的設計相當繁瑣,這些系統,背後還包含了大量的設計工作與複雜的配線規劃。如果沒有事前做好完整的系統性規劃,將會埋下安全風險的隱患,甚至在後續測試或比賽中釀成不可預期的問題。
更令人擔心的是,有些時候可能沒有正式的配線圖,所有線路邏輯只掌握在設計者個人腦中。一旦負責人畢業或離隊,系統就變得難以解讀,導致後續維護困難、出錯率大增。
這也再次強調:系統設計不是個人任務,而是整個團隊的共同任務。要做出安全、穩定又能傳承的電動車,就必須把電路設計流程「文件化、圖像化、團隊化」。


”可靠的電動車系統是完成比賽的關鍵。“
許多系統問題的發生,往往是因為缺乏系統層級的測試。
因此中西先生也再三提醒同學,在將系統安裝進車輛之前進行測試,能大大避免日後「返工」的狀況出現。
並應避免使用實驗用的洞洞板(prototyping boards),而是使用為抗震設計的印刷電路板(PCB)。
中西先生認為,想打造穩定可靠的系統,關鍵在於不斷測試、不斷修正——
唯有將不可預期的狀況轉化為可掌控的問題,才能真正解決它們。
Technology Trends
從國際看未來-最新 FSAE 技術趨勢
國際賽事是一個觀察技術趨勢的機會,尤其FSG(德國賽)、中國賽都有大量的樣本可以做分析,車隊應該要學習透過國際賽的機會,洞察現在的開發趨勢。
在2024的中國賽中,Team TU Berlin 在 AUTOX 取得第一名,且與第二名相比有著 3.60 秒的壓倒性領先,中西先生認為,學習觀察以及分析這些取得出眾成績的車隊背後的數據,是其他車隊未來突破的關鍵。
中西先生也帶著我們一步步觀察 Team TU Berlin 的設計和創新上的亮點,這次的參賽車輛車重僅 201kg,使用了管狀車架仍很輕量,搭配兩顆 EMRAX馬達,後輪驅動 + Molicel 鋰電池,有相當強大的動力系統;設計項目也拿到第 2 名的佳績,代表車隊在技術文件與簡報能力上也有傑出的表現。
Focus on Statistical Data
從統計數據分析
除了觀察前幾名的車隊,賽事的整體統計數據分析也是非常有價值的資料,學習洞察技術的趨勢,可以幫助車隊找到未來開發上的突破點。
電芯供應商(Battery Cell Manufacturer)的選擇趨勢
在2024中國賽事中,電池供應商的選擇非常集中。中國前三大電芯製造商共支援了約 80% 的參賽隊伍,顯示其在價格、性能與可取得性上的強大競爭力。
此外,有四支使用圓柱型電芯的隊伍使用Molicel(台灣)與 Samsung(韓國)的電芯。儘管佔比相對較少,但這些選擇反映出部分車隊在能量密度、散熱性能與電池模組設計上的特殊考量。
不同項目中「車重與成績」的關聯分析
柏林車隊在計時賽中取得了亮眼表現,是否代表車輛輕量化是成績的關鍵呢?中西先生帶我們觀察2024中國賽事的各項動態項目中,我們觀察到車重與成績之間的關聯性隨項目性質而有所不同,以下以輕量化代表柏林車隊 Team TU Berlin (車重約200公斤)與吉林 G-Speed 車隊(車重約250公斤)來作比較:
-
直線加速(Acceleration):
車重與加速時間無明顯正相關,代表車重輕不一定代表加速比較快。
值得注意的是,採用三馬達驅動的吉林車隊表現優異,顯示驅動策略與馬達配置也扮演關鍵角色。
-
八字環繞(Skidpad):
此項目中車重與時間呈現明顯正相關,每增加 100kg,平均慢約 0.6 秒。
-
計時賽(AutoX):
正相關更明顯,車重每增加 100kg,時間增加約 3.8 秒。
-
耐久賽(Endurance):
雖然相關性稍弱,但仍有微弱正相關,每增加 100kg,平均時間延長約 32 秒。
吉林車隊同樣在此展現出優秀穩定的整體性能。
這些數據提醒我們,輕量化固然重要,但不應被過度神化為成敗關鍵。
在不同賽事項目中,整體的車輛配置、馬達佈局與控制策略,同樣會對成績產生顯著影響。以吉林車隊為例,其在各項目中的穩定表現,顯示出在設計與執行上皆具備高度整合力。
Beyond the Limits
盡情享受突破極限的旅程!
演講的最後,中西先生留下了他想與車隊分享的最後一段鼓勵:
Formula Student 不只是造一台車,更是一段成為工程師、也成為更成熟的自己的旅程。
真正的學習,來自於動手實作、從錯誤中成長,還有與夥伴一同協作的過程。
無論車隊選擇走什麼方向,在途中難免會有來自個人意見的衝突, 但別讓這些分歧破壞了團隊。
請盡情享受這段屬於學生時期的珍貴經歷!
”I want you to take this experience with you beyond graduation—as something meaningful.“





